美丑暫不論,光環(huán)加身的小牛智能電動踏板車一面世,就有吐槽稱,最大的“亮點”居然是可續(xù)航100公里的鋰電......
雖然輕松上百公里的“小摩的”用的并非清潔能源,但對注重實用的普通用戶而言,只要續(xù)航里數達到了,影響并不太大。一家傳統電動車店老板告訴記者,從發(fā)布會的PPT上來看,貼上各種互聯網標簽的小牛挺酷,但真正解決的似乎沒什么剛需,附加的“智能”也稱不上顛覆。
有革新,但難言革命,這是不少行業(yè)人士對小牛的評價。不僅僅是智能電動踏板車,各類智能汽車、智能自行車等產品近期紛至沓來。但來勢洶洶的智能出行潮背后,卻并非全是利好。
盛名之下,各類智能車需要解決的,可能首先還是最基本的需求問題。
為什么火的是智能車?
智能車火的可能有點突然。
在年初樂視拋出互聯網汽車概念時,很多人還覺得這只是個空中樓閣,但隨后僅記者已知的,就有兩三家互聯網公司涉足汽車制造業(yè)。另一方面,門檻相對低的智能電動踏板車、自行車進展更加迅速,目前已有一些公司拿出了成品,開售在即。
智車優(yōu)行CEO沈海寅向記者解釋稱,雖然今年上半年智能出行集中爆發(fā),但問題的積累卻并非一天兩天,包括霧霾、汽車尾氣、交通擁堵等問題,都達到了一個臨界點。這是來自社會大背景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技術層面的積累也為各類智能車的出現提供了保證,包括物聯網、4G、云服務等領域的進展,都使得此前的構想有可能得以成真。
沈海寅稱,正是基于如此考慮,才在這個時候成立智車優(yōu)行做智能汽車。此前,沈海寅創(chuàng)立過金山日本,擔任過金山和360的副總裁,并負責360的智能硬件業(yè)務。這也是他在國內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
從傳統出行產業(yè)本身來看,尤其是門檻最高的汽車領域,也出現了一些門檻下降的勢頭,從而讓互聯網公司得以有機會切入。
樂視汽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互聯網企業(yè)做汽車依舊存在不少困難,包括電機、電池、電控等關鍵總成在初期還得依賴上游公司,但在其他一些方面,隨著技術節(jié)點的到來,技術革新周期已有所縮短;而供應鏈的日漸成熟,使得互聯網公司一樣可以獲得一些核心部件。
該負責人還稱,互聯網公司制造的智能汽車雖然號稱擁有互聯網基因,但依舊十分注重引進傳統車企的核心技術人員,這也為汽車整車設計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門檻相對低的智能踏板車、自行車上,這一門檻利好更加明顯,如推出小牛電動的牛電科技甚至自建工廠;即便是一些輕資產公司,也可以通過自身團隊完成整車設計,交付代工廠生產,如此前推出超級自行車的樂視體育。
體驗和服務,怎么撐起新市場?
不過,即便解決了最基本的生產制造問題,互聯網車企也僅僅勉強合格。沒有核心競爭力,車依舊不能謂之成功。沈海寅認為,智能出行產品的亮點應該主要集中在體驗和服務上。
在體驗方面,沈海寅將自家汽車的系統類比為小米的MIUI,通過各個細節(jié)的優(yōu)化改進車載系統的體驗,但每個細節(jié)本身卻都是很小的“微創(chuàng)新”,累計起來構筑優(yōu)勢。
在他看來,對于互聯網企業(yè),更完善的軟件體驗就可以甩開傳統車企一些距離,“傳統企業(yè)更關注某個功能有還是沒有,我們更加關注功能好還是不好,而整個系統積累起來的體驗優(yōu)勢則很難復制,就像聯想的UI怎么學MIUI也達不到相同水平一樣”。
在服務方面,沈海寅認為,車載系統并不只是提供音樂、視頻、語音交互等服務,這些服務傳統汽車搭配一般的系統也可以做到,“諸如洗車、買車、尋找加油點、車況等額外服務項目的加入,將是智能汽車的一大競爭力”。
而在樂視汽車的負責人看來,構建一個第三方汽車服務平臺,將會使得整個汽車產業(yè)鏈上的公司取得共贏,“最主要是要開放,一家公司很難把所有事情做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踏板車、自行車類產品,也出現出了一些防盜、車況檢測、視頻觀看等服務,但業(yè)界人士評論稱,不同于汽車相對封閉完整的使用環(huán)境,自行車、電動車的使用環(huán)境比較開放,這類場景下“看屏幕”這一動作本身就顯得牽強,基于此的一些服務自然就比在汽車上弱化很多。
在主打軟件上的用戶體驗和服務后,有一定特色的智能出行產品似乎才有資格進入消費級市場。然而,這類產品的定位卻顯得有些尷尬。
從整個市場來看,從業(yè)人士告訴記者,智能出行產品既不是單純的搶奪存量市場,也不是去制造增量市場,理應是通過體驗和服務創(chuàng)造一些更高層次的需求;諸如汽車產業(yè),由于整個產業(yè)疲軟,智能化作為一個增長點,有可能把市場的盤子做的更大。
但這些都只是有可能。事實上,目前互聯網車企口中的新需求,依舊很難跳出已有的格局。
“自行車、踏板車類還好,在價格較高的汽車上,這些企業(yè)很難說服沒有購車意愿的那些人”,從業(yè)人士稱,互聯網車企開始做的事情可能還是去搶奪存量市場,在用戶認知不強的空窗期,這些車企可能會比較吃虧。
“賣給誰”和“沒數據”
到底這些稍顯尷尬的產品要賣給誰?
以品牌影響較大的汽車市場為例,身份象征的豪車品牌,短期內很難撼動;相對有機會的,還是中低端領域。沈海寅表示,旗下產品首先瞄準的是年輕用戶,并不會走高端路線?!爱a品會平價而非廉價,先做汽車界的小米”,他補充道。
不過即便是這部分用戶,由于相對高昂的售價讓用戶愈加謹慎,也將增加教育用戶的成本。樂視汽車相關負責人解釋稱,互聯網營銷傳播會一定程度上有所幫助,設計感起碼會從外觀上影響消費者的決策。
但問題在于,這些互聯網車企主打的“設計感”,未必是用戶剛需。有用戶評論此前發(fā)布的小牛電動,車上加個好的坐墊,也許比PPT上那些高大上的工藝實用不少,起碼可以解決高續(xù)航下的舒適度問題。
在理解用戶的硬件需求上,互聯網車企的優(yōu)勢或許未必如想象中優(yōu)秀。
在互聯網車企的發(fā)布會上,各種被互聯網標簽化的硬件指標,包括動力總成的供應商、車身的設計、制造工藝等等,在實際使用中很難給用戶帶來切切實實的不同感。如同手機界的“奧氏體304”,營銷效應可能遠大于實用。
各類智能車的發(fā)布,也讓這一惡習得以沿襲。
更進一步,即便解決了需求問題,智能車的未來或許還存在著一些隱憂。
在沈海寅看來,智能汽車最終還是希望通過軟硬件的契合,往自動駕駛的方向走。但要達到這一步,除了技術問題外,更需要搜集到更多數據。這一搜集過程并不簡單,畢竟傳統車企幾乎不可能將運行數據開放給其他從業(yè)者。
而數據之于自動駕駛的意義,沈海寅認為,在前期十分重要。
據介紹,在智能汽車剛推出時一般仍是手動駕駛,但系統有可能已經在對各種情景進行判斷,只是沒有施行決策;當“模擬決策”積累到一定量,汽車通過OTA升級,就可能開始在特定環(huán)境下施行自動駕駛,諸如自動泊車、擁堵時的緩慢前進等等。
此外,沈海寅還稱,技術和數據之后,自動駕駛需要面臨的終極問題,可能是監(jiān)管和倫理?!爱斳囕v駕駛遇上兩個人必須撞一個人的情況,一個是小孩,一個是老人,系統設定選擇誰都會引來倫理問題,這也是有再好的技術和積累再多的數據都無法解決的難題”,沈海寅補充道。
反觀智能電動車、自行車,可能對于數據的依賴稍弱,但想要將更多“智能”引入,數據搜集的過程必不可少。“產品的優(yōu)化需要基于運行數據,對用戶需求的理解更需要運行數據,短期內對數據的缺乏,也是導致某些企業(yè)無法理解用戶需求的原因”,上述從業(yè)人士稱。
總起來講,短期內的偽需求及定位問題,長期的數據積累,都是當前智能出行產品盛景下的隱憂。但隱憂并非無解。“雖然開始火起來,但行業(yè)其實還是很早期,有些問題需要慢慢想清楚”,一位早期從事智能電動車開發(fā)的創(chuàng)業(yè)者這樣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