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消息,據外媒報道,臺積電在本周四的一場營收發(fā)布會上透露,受美國政府對中國華為公司禁令的影響,臺積電自5月15日起就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為的訂單,而且如果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不變,公司將在9月14日之后停止對華為的供貨。
圖為臺積電原董事長張忠謀
作為貢獻了臺積電總營收14%份額的華為,對此未給予直接回應。此前,有報道稱,美國禁令發(fā)布后,華為已經儲備長達兩年的美國“關鍵芯片”。
在今年3月底的財報會議上,華為輪值CEO徐直軍曾公開表示,如果美國禁止芯片制造商使用美國的設備、材料和軟件來制造海思設計的產品,華為仍可以從三星、聯發(fā)科和紫光展銳購買芯片。
兩岸供應鏈的是與非
臺積電的發(fā)展其實是海峽兩岸供應鏈合作中發(fā)展的逐步壯大的,類似的企業(yè)還有臺灣鴻海精密工業(yè)的富士康等臺資企業(yè)。
從1980年代后半開始,兩岸之間的投資限制全面放寬,鴻海精密工業(yè)等臺灣廠商紛紛涌向人工費較低的大陸。
1. 一邊從大陸供應鏈獲利,一邊唯美國馬首是瞻
1988年,當郭臺銘旗下鴻海精密進軍中國大陸時,創(chuàng)立了富士康,從此富士康代工廠在大陸絕地而起,遍地開花,并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帶來的紅利,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代工巨頭,憑借代工產業(yè)躋身世界500強。
資料顯示,富士康目前產能的75%都在大陸。如今富士康在深圳、鄭州、太原、成都、杭州、廊坊等國內幾十個城市布局代工業(yè)務,幾乎全球所有的著名電子品牌都是富士康的客戶。富士康旗下的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還是商務部、工信部等八部門首批供應鏈創(chuàng)新與應用試點企業(yè)之一。
在美國力推與中國供應鏈脫鉤時,富士康就這樣一個得益于大陸優(yōu)惠政策和人口紅利崛起的企業(yè),其創(chuàng)始人郭臺銘曾宣稱要“撤離大陸”,甚至曾公開場合宣稱“在大陸建廠是給大陸人賞飯吃、是富士康給了大陸吃飯的機會”。
去年,美國開始打壓華為,對華為下了“封鎖令”,而一直為華為代工的富士康卻和美國站在了一起,高調宣布停止生產華為產品,一時間讓華為舉步維艱。
同樣是世界級代工廠的臺積電也給華為帶來了斷供的壞消息。近日,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銀表示:即使我們失去了整個大陸市場,這個空缺很快就會被填補。言下之意是,失去華為的訂單不會有太大影響,臺積電將很快能夠用其他訂單填補華為的空缺。
要知道華為是臺積電公司的第二大客戶,僅僅看在2019年的臺積電公司的營收,華為就向臺積電公司貢獻了360多億元,這個數據僅次于蘋果公司,但華為公司增速比蘋果公司要快得多得多。
5月,美國就威脅臺積電,目標直指華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不允許臺積電給華為代工芯片。而臺積電沒有向美國政府申請并獲得許可。
2. 部分臺企與民進黨勢力的曖昧關系
自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當局長期奉行“親美抗中”的策略,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后,民進黨當局一直在拿華為做文章。早前便有“美臺商業(yè)協(xié)會”會長跳出來警告臺灣不要采購華為網絡設備。對此,有媒體也曾發(fā)出警告,蔡英文當局“不能讓臺灣變成美方打擊大陸科技的馬前卒”。
在中美博弈中,蔡英文當局一直扮演著美國“忠實追隨者”的角色,拼命鼓吹美國必勝論,要臺商各行各業(yè)睜大眼趕緊選邊站。在美國的淫威下他們選擇了屈服和背棄。
2017年,郭臺銘的富士康承諾投資100億美元,要在威斯康辛州建設工廠,特朗普非常高興,開工時特意趕到現場,說這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三年過去,沒有出現奇跡,只出現了遺跡:工廠內裸露著混凝土地面和墻壁,建筑材料散落在地上,沒有一臺機器,沒有一個工人。
而臺積電在前幾日突然宣布赴美投資120億美元建設5nm晶圓廠。突如其來的“發(fā)卡彎”讓島內民眾不難想到,這是民進黨的一貫“舔美”作風。據臺媒報道,在臺積電多次公開表示無赴美設廠計劃后,民進黨暗箱操作施壓臺積電“逼良為娼”。就連島內親綠媒體都坦言,“從商業(yè)角度來看,臺積電沒有任何理由去美國設廠,這純粹是政治考慮,最大的關鍵點在于蔡英文當局的積極游說與牽線,再來才是美國政府”。
去年,美國政府點名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參加華盛頓的內部會議,當時外界不知道具體談了些什么。如今似乎能猜出一些內容,臺積電內部傳出消息,要把臺積電最先進的一部分生產線,在亞利桑那州建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說,這事毫無懸念,劉德音沒有選擇,沒有決定權。
此言非虛,根據2019年股權統(tǒng)計顯示,臺積電目前最大股東是美國花旗托管臺積電存托憑證專戶持股20.78%,第二大股東是中國臺灣行政院發(fā)展基金管理會持股6.4%,第三大股東是摩根大通沙烏地阿拉伯中央銀行投資專戶持股3.1%。
3. 今日臺企缺乏當年港商家國情懷
改革開放初期,首批外資來自香港企業(yè),大批港商與香港企業(yè)家率先到內地投資建廠。香港愛國企業(yè)作為當時中國投資興業(yè)的“先行者”,他們不斷以自身優(yōu)勢,為國家輸送資金、人才及管理制度,為內地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時,許多港商源于對祖國的情意結,毅然把工廠遷移至內地。這一顆熱切家國情懷與拳拳赤子之心,成了當年第一批北上投資港商的主要原因。比如在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被國家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的香港企業(yè)家曾憲梓,他就是最早一批傾力支持內地改革開放的香港企業(yè)家。另外,香港如船王包玉剛、董浩云以及邵逸夫等愛國企業(yè)家也都積極支持大陸經濟發(fā)展。
相比之下,在民族復興和國家統(tǒng)一的大是大非上,臺灣企業(yè)卻表現得曖昧不清,很少有像當年香港地區(qū)愛國企業(yè)心向祖國的這份家國情懷。一些臺商一面在大陸賺錢,另一面卻背地支持臺獨分裂活動,破壞兩岸關系。
被大陸企業(yè)反超的隱憂
1. 臺積電以紅色供應鏈畫邊界
什么是“紅色供應鏈”?
這個提法最早見于2013年10月臺灣出版的《天下雜志》,說向來以完整電子產業(yè)行走天下的臺灣,正在被崛起的大陸本土廠商卡位、取代。臺媒所說的“紅色供應鏈”是指大陸把原來需要進口的中間產品轉為自己生產,將整個供應鏈建立在大陸,并要求外商30%的零件國產化。
馬英九當政時期,臺灣經濟一度陷入低迷,有人怪馬當局推展兩岸經貿關系,使得臺灣廠商帶技術到大陸設廠,助長大陸 “紅色供應鏈”崛起,反過來成為臺灣最大競爭對手。更有甚者,將整個臺灣經濟的不景氣歸咎于“紅色產業(yè)鏈”,說隨著大陸高調宣示扶持重點科技業(yè),臺灣科技業(yè)面臨的“‘紅色供應鏈’殺戮期”才開始,且將持續(xù)好幾年。一時間,“紅色供應鏈”一詞頻現報端。
臺積電原董事長張忠謀臺積電曾在2015年對記者高調表示,臺積電不怕紅色供應鏈。他直言,紅色供應鏈若要完整,臺積電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就算紅色供應鏈崛起,要取代臺積電當下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地位,“至少也要十年以后”。
臺灣島內談論最多的就是大陸的“紅色供應鏈”。臺積電等內部談到大陸,以紅色供應鏈抹紅,表現出狹隘的競爭觀和制造供應鏈對立的意識。
接下來,臺積電會遇到兩大危機:一是中國大陸會加快扶持中芯國際加速發(fā)展;二是,臺積電會被中國大陸官方或芯片設計公司納入“不可靠供應鏈”,隨著內地技術不斷突破,許多公司出于安全考慮會更偏向于中芯國際。如果臺積電不改變長遠計劃,未來或失去大陸市場。
2. 大陸企業(yè)被打壓下的覺醒
7月16日,中國大陸的芯片巨頭—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chuàng)板上市。因此,無論是出于華為的需要,還是為了國家戰(zhàn)略,中芯國際的每一步都備受矚目。
大家關心的是,中芯國際追上臺積電還需多久?
中芯國際生產車間 圖片來源/中芯國際官網
今年年初,在不計成本地投入了上百億美元后,中芯國際終于實現了14nm制程工藝晶圓的量產。目前國際上能制造出14nm晶圓的僅有5家(臺積電、三星、格羅方德、聯華電子和中芯國際)。自此,中芯國際成功躋身晶圓制造第二梯隊,但是,和目前業(yè)界已經技術成熟并實現量產的7nm工藝相比,仍然有兩代(2~3年)左右差距。
由于華為采購海外芯片遭遇重重阻礙。今年1月,中芯國際與華為海思簽訂了14納米工藝的訂單;今年4月,華為設計、中芯國際代工的麒麟710A芯片面世,目前中芯國際已從臺積電手中搶奪了一部分市場訂單。
目前,華為海思成為了中芯國際第一大客戶。市場調研機構Bernstein Research數據顯示,目前中芯國際多達20%的營收來自海思半導體。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芯片制造新秀—比亞迪。說起比亞迪,很多人還停留在汽車時期。其實,比亞迪已經走上了代工之路,并且先后爭取到了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國際大牌的訂單,并且很快拓寬了代工領域,幾乎包含所有手機零件。
在比亞迪進軍手機代工領域后,與富士康正面遭遇,自2003年起,先后有400多名員工跳槽入職比亞迪,而比亞迪的生意也發(fā)展得風生水起。對此,郭臺銘于2006年以盜取商業(yè)機密罪名起訴比亞迪,可結局只是比亞迪的員工入獄服刑,比亞迪公司從容脫身。
如今,隨著富士康的競爭力逐漸減弱,比亞迪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代工廠商,年收入超過了1000億元。目前華為也正積極扶持國內企業(yè),來消除富士康和臺積電離開后帶來的影響,國內最有可能取代富士康的顯然只有比亞迪。
3. 美國制裁下的悲喜
美國制裁讓臺灣地區(qū)企業(yè)有喜的一面,就是中國供應鏈被打壓。也有悲觀的一面,全球沒有第二個超級市場可以替代中國,而且美國制裁和民進黨操弄將加快中國在供應鏈自主產權的突破,臺灣供應鏈或將被邊緣化。
喜:因為悲美國政府認證,臺積電可以在全球芯片供應鏈上繼續(xù)發(fā)展,甚至在中印供應鏈沖突中,獲得印度政府認可下帶來業(yè)務增量。
臺積電管理層日前在業(yè)績說明會上表示,將會遵守美國管制要求合法合規(guī)經營,也會積極與其他客戶合作,有信心能夠填補不能夠接收單一客戶新訂單帶來的產能空缺。
早先有消息透露,臺積電正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工廠,旨在幫助美國緩解對芯片供應鏈安全的擔憂。知情人士表示,臺積電已特朗普政府談判并達成一項協(xié)議。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稱,新的美國芯片工廠將于2024年投產,而美國已承諾縮小臺積電在美國新工廠的成本差距。
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另外一則消息,據日經BP社報道,臺積電(TSMC)在印度設立了一家辦事處,用于支援印度的Fabless產業(yè)。
悲:當前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然而在美國的打壓之下,追隨美國經濟霸權主義的臺積電、富士康,難免會越來越多失去中國市場。
臺積電財報數據顯示,臺積電所有的收入中,中國大陸貢獻了20%。在美國制裁下,臺積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已成定局。盡管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自信滿滿地表示,“臺積電有能力應對相關的危機,臺積電旗下的芯片客戶能夠迅速補上相關的芯片訂單缺口”。
但是他或許忽略了一個問題,一旦中芯國際實現了技術突圍,臺積電在大陸勢必大勢已去,失去國內市場再所難免,因為未來國內的很多訂單一定會本土消化。
近日國資入駐中芯國際,超強度集資,已經證明了國人要突破技術局限的決心。雖然當前中芯國際的市場份額才4.5%,但是突破技術局限的中芯國際勢必會搶占更多的市場訂單,何況背靠內地市場的中芯國際,絕對有實力和臺積電一較高下。何況當前世界還沒有一個市場有能力替代國內市場。
富士康的處境就更不用說了,國內比亞迪等公司的強勢崛起,正在逐步蠶食富士康所放棄的在華市場。就目前看來,比亞迪的發(fā)展已經成為全球第二的代加工工廠。而且訂單較為多樣,其手中長期合作的訂單就有蘋果、小米和強勢崛起的華為等等。
而富士康此時又想回到國內重拾在華市場,能有那么容易嗎?
合作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