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條關于
Uber 即將上線“刷臉登錄”功能的消息在朋友圈火了一把。
這種基于面部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技術,多應用于對風控要求很高的金融行業(yè)和支付行為。還有,像電影《碟中諜》中描述過的,在摩天大廈頂層的高級官員辦公室前,一般會設立幾道關卡,其中也有“刷臉解鎖”這一場景的應用。
將如此高大上的技術用在檢驗司機信息真實性上,這是 Uber 為了保障乘客安全放出的一個大招。
反觀 Uber 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曾經(jīng)的“學徒”滴滴,雖然頻頻爆出司機丑聞,卻并沒有讓大家看到它在“安全出行”方面所做的努力。
最近的一條消息是,滴滴準備為平臺招募10萬職業(yè)車主。乍一看,好像這能為社會提供不少就業(yè)機會,然而仔細推敲,這哪里是什么機會,這明明是一個線上版的出租車公司嘛。
也許用不了多久,那些所謂的職業(yè)車主便會淪為“每天工作N小時還不掙錢”的滴滴出租車司機。滴滴說這些職業(yè)車主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可是,你見過多少服務令人滿意的出租車司機?
回過頭來看滴滴和 Uber,一家是打著分享經(jīng)濟旗號的出租車公司,一家是通過不斷研發(fā)新技術來改善用戶體驗的硅谷科技公司,他們在本質(zhì)上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這家硅谷科技公司,似乎從誕生那天開始,就注定要走這條永無終點的探索之路。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Uber 誕生的故事:那是6 年前的一個雪夜,正在巴黎度假的特拉維斯·卡蘭尼克站在寒風刺骨的街頭,他想打車,可是死活沒有司機搭理自己。機智如他,“那就造一個方便打車的軟件吧?!笨ㄌm尼克想。
回美國后,他找了幾個朋友說干就干,于是,2009 年 3 月份,UberCab 誕生了。(那會兒,滴滴創(chuàng)始人程維還在阿里服役)
最開始,Uber 只是作為一種預約車輛的途徑而存在,還沒有用戶注冊機制。2010 年 4 月份,惠蘭加入了 Uber ,成為 Uber 首位工程師。他構建了一個用信用卡生成用戶賬號的注冊流程,有了這套流程,Uber 才能作為一款成型的產(chǎn)品正式發(fā)布。這套流程也決定了 Uber 的支付方式--無需任何操作,系統(tǒng)自動從信用卡扣款。這為后來的一鍵打車功能提供了支付層面的基礎。
四年之后,Uber 進軍中國時,很多人都被這種自動支付的方式驚喜到了,程維也不例外。
不過,對于打車軟件來說,決定用戶體驗的,主要是調(diào)度算法。如果將乘客叫車、司機接單這些行為比作市場經(jīng)濟體制,那調(diào)度算法就是這種體制下的一只有形的大手。這只手如果操作得當,就能帶給用戶完美的出行體驗,否則,用戶和 App 之間的小船,很容易說翻就翻。
專注于以精準的調(diào)度算法提升用戶體驗,再用優(yōu)秀的用戶體驗黏住用戶,而不是一味靠補貼。這是 Uber 和同類競品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
當然,在產(chǎn)品推廣的初期,以補貼的方式占領市場無可厚非,尤其在中國市場,當所有人都在玩補貼,你不 all in 就只能等死??墒悄?all in 之后呢?
這里,我還是想拿 Uber 和滴滴這哥倆來做對比。
all in 之后,滴滴開始招募職業(yè)車主,想用融資租賃的方式捆綁司機。而 Uber 卻做了款 API 接口工具--Ride Request Widget(優(yōu)步叫車插件),并在3月30日的一場發(fā)布會上正式發(fā)布了。
顯然,滴滴背離了共享經(jīng)濟的產(chǎn)品初心。
共享的意義是減少社會資源浪費,通過盤活存量資源來提高生活效率。而每招募一位職業(yè)車主,就意味著要往市場多投放一輛新車,且不說可能帶來的交通擁堵,光是盤活存量資源就已經(jīng)成為一句空話。
相比之下,Uber 的“叫車插件”是一石三鳥。有了這個工具,程序猿只需花幾分鐘就能讓自己的 App 接入 Uber,這樣,Uber 作為單獨的 App,其邊界已被無限放大。所以,通過“叫車插件”,Uber 能指數(shù)級擴大自己的線上叫車渠道,能為空閑時間多的車主帶來更多賺錢機會,在不增加城市交通負擔的同時,提高城市生活效率。
Uber 所走的每一步,都基于明確的價值觀。
卡蘭尼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我們每到一個城市,都要確保Uber是在為一個城市所服務,是為百姓所服務。如果你給城市帶來價值,而且是非常明顯的好處,那么原有的陳舊規(guī)則就可能會變成新的規(guī)則?!?/div>
因為 Uber 是在這樣的理念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它的根扎得很深。而中國市場中的打車軟件,是靠著補貼成長起來的,這樣的根基其實很不穩(wěn)固。你想,那些占到便宜的司機,僅僅因為補貼減少就制造大規(guī)模罷工,倘若有天取消了補貼,那他們還活不活了。
卡蘭尼克還表示,Uber 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城市都已經(jīng)有了可觀的盈利。隨著業(yè)務的不斷發(fā)展,Uber 一方面會減少補貼,另一方面,又會對市場進行不斷的投資。對于中國市場,他相信最后肯定可以盈利。
再說回硅谷。
我們熟悉的硅谷科技公司,像 Google、Fackbook、Apple、Linkedin、Airbnb等,他們成功的基礎,是一群忠于技術、崇拜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意精英。以技術驅動創(chuàng)新,才能帶來指數(shù)級的用戶增長。
所以,當大家變著法子來減少市場補貼的時候,Uber 已經(jīng)開始研發(fā)無人駕駛技術了。3月30日那場發(fā)布會上,Uber 首席產(chǎn)品官杰夫·霍頓透露了這一消息?;纛D表示,Uber已有團隊正在研究無人駕駛,并會與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進行合作。他認為,“未來的駕車趨勢肯定是電腦化、機械化、自動化。無人駕駛將比司機駕駛更安全?!?/div>
霍頓說,“如果 Uber 技術研發(fā)所需要的資金投入超出我們能力所及,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優(yōu)先解決研發(fā),最后再來看怎樣解決資金的問題。Uber 永遠把用戶的需求放在第一,這是深植于公司文化中的,這種專注于用戶的體驗會讓產(chǎn)品變得越來越好,最后用戶就會說我還是一直用 Uber 吧,因為換別的 App 就不好用了?!?/div>
這就是
Uber 一直在踐行的。推出“人臉識別上崗”功能,也是希望給每一位使用 Uber 出行的乘客多一分安全,提升用戶體驗。
以上--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驅動、以用戶為中心--都是硅谷精神的絕佳體現(xiàn)。
Google 曾說,“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都將紛至沓來?!蹦阋嘈牛@是這個時代最賺錢的真理。
所以,當很多企業(yè)忘記初心的時候,Uber 一邊用“刷臉”來證明什么叫硅谷精神,一邊慢慢把錢給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