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日經亞洲新聞》稱,戴爾計劃到2024年全面停用中國芯片,包括非中國芯片制造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這也是2023年美國科技企業(yè)打響的對華供應鏈脫鉤的第一槍。
戴爾對華芯片供應鏈脫鉤,也是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簽署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商業(yè)界落實對華供應鏈脫鉤的鮮明體現(xiàn)。
(圖源:pocket-lint)
1月5日,日本經濟產業(yè)大臣西村康稔在美國與美方官員的商討,以及他在美國智庫的演講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鼓動七國集團今年采取協(xié)調行動。
一. 戴爾供應鏈脫鉤并撤退中國
1月5日,據(jù)外媒報道,戴爾計劃到2024年將所有在華生產的芯片(包括外企在華生產的芯片)排除出戴爾產品,2025年將50%的產能移出中國大陸。這是第一家在華有重大利益的國際終端企業(yè),在無明確政治壓力之下主動去中國化舉措。
(戴爾中國芯片 來源:BW)
戴爾在2022年年底就告知供應商,公司目標是要“顯著減少在產品中使用中國制造芯片的數(shù)量,包括非中國芯片制造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到2024年,戴爾要實現(xiàn)其產品使用的所有芯片都在中國以外生產。
除芯片外,戴爾還要求電子模塊和印刷電路板等其他組件的供應商和產品組裝商提高在中國以外國家的產能。另一個美國電腦品牌惠普也開始對其供應商進行調查,以評估將生產和裝配線遷出中國的可行性。
天眼查顯示,戴爾在中國共有20余家分支機構。目前,包括沈陽分公司、西安分公司、南京分公司等,其中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杭州辦事處、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等8家已被注銷或吊銷。
(戴爾注銷公司 來源:天眼查)
其實,中國市場仍是戴爾重要市場,而且在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領域都保持領先。2022 年第一季度中國 PC 市場聯(lián)想領先,市場份額超過 37%,戴爾以 12% 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 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別是美國惠普和中國臺灣華碩,而華為以 71 萬臺 PC 出貨量位居前五。
2022 年第二季度,戴爾在中國的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從 2021 年第二季度的 13.8% 小幅上升至 14.1%。 。但戴爾新對手華為在中國的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從 2021 年第二季度的 3.4% 大幅增加到 2022 年第二季度的 7.3%。
戴爾公司這一目標非常激進,不僅涉及目前由中國芯片制造商生產的芯片,還涉及非中國供應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如果供應商沒有措施來應對戴爾的要求,戴爾最終可能會失去大量訂單。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些美國公司為拜登政府可能在半導體及科技領域出臺更嚴厲對華限制做準備,尤其在供應鏈多樣化方面。但建立這樣的供應鏈,企業(yè)將付出巨大成本代價。
不過,美國政客或不在乎這些,他們尋求在政治上如何獲得收益,如何完成“制造業(yè)回歸美國”,如何贏得下一輪選舉。在美國政壇對華敵視心態(tài)越來越重的情況下,戴爾公開的供應鏈脫鉤或將被多企業(yè)效仿。
1月10日,麥卡錫就任美國眾議院議長后,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罕見達成共識,高票同意在參議院成立“美中戰(zhàn)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其重點任務就是“結束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而現(xiàn)實中包括蘋果等美國企業(yè)已在悄然向印度等轉移供應鏈。
二.戴爾供應鏈移出中國去哪里?
戴爾雖然在1月5日才發(fā)布預計在2024年,實現(xiàn)公司所有產品不使用中國芯片的目標,并要求旗下供應商在產品中大幅減少使用來自中國的零部件。
但是事實上戴爾在去年底就已經通知供應商,會在產品中大幅減少使用中國芯片,包括其他國家芯片制造商在中國生產的芯片。
除此之外,戴爾還要求供應電子模塊和印刷電路板等產品組件的供應商,以及涉及相關產品的組裝商,提高在其他國家的產能。
知情人士還指出,如果向戴爾供應產品的供應商,沒有采取相關措施應對戴爾的要求,可能會失去來自戴爾的訂單。另外,戴爾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同為美國企業(yè)的惠普,也開始對旗下供應商進行調查,以評估將生產和裝配線遷出中國的可行性。
戴爾2021年在中國出貨量為720萬臺,市場份額占比12.6%,僅次于聯(lián)想排名第二。目前,戴爾中國已成戴爾全球營收第二大的地區(qū),僅次于美國。一旦停用中國制造芯片,且將一半產業(yè)鏈轉移至東南亞,對戴爾來說,勢必會業(yè)務帶來負面影響。
一直以來,戴爾都穩(wěn)居全球PC供應商前三名。2022年10月,IDC發(fā)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市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戴爾在該季度以1196.3萬臺的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三大PC供應商,市場份額為17.1%。
(戴爾越南工廠 來源Vietnam.post)
戴爾巨大出貨量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供應鏈。早在1995年,戴爾便進入中國市場。之后相繼在廈門、成都、昆山等地建立了工廠。戴爾的中國工廠及合作伙伴,為其供應了65%的產品。
目前,戴爾筆記本電腦的兩大主力代工廠——仁寶和緯創(chuàng),正在不斷擴大越南產能,建立新廠,以滿足戴爾的需求。緯創(chuàng)在中國臺灣、越南兩地的PC生產線,產能總和預計在2025年能占到40%。仁寶在越南已設有2座廠,均以非PC產品為主。
仁寶2022年11月公告要設第3座廠,通過間接持股100%子公司BSH投入6000萬美元,在越南設立持股100%之越南子公司CEV;并于12月16日公告,在越南太平省連河泰工業(yè)區(qū)成立越南新廠,土地面積為40多公頃,交易總金額為3000萬美元。
雖然仁寶表示新廠規(guī)劃生產許多種產品,不過業(yè)內人士稱,仁寶越南新廠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戴爾需求所預備。
緯創(chuàng)在2019年11月取得越南同文三期工業(yè)園區(qū)土地后,于12月19日公告成立新子公司,并投入逾新臺幣70億元建廠擴產,當初規(guī)劃2020年下半完工,于2021年上半投產,因為疫情關系延到2022年生產,以生產NB及DT為主。
越南短期顯而易見難以替代中國,與中國相比,越南最大的問題在于供應鏈與勞動力。在人口方面,越南僅為中國的1/14,目前越南全國總人口數(shù)不到1億,勞動力人口為5750萬人,其中僅有12%左右是經過專門培訓的生產技術工人。
這一數(shù)字無法與中國相比,也無法滿足目前快速增長的需求。另外,越南的基礎設施如公路、港口和貨物裝卸能力仍在建設中,顯然無法與中國巨大而完善的基建體系相比。由于制造業(yè)體系與產能的差距,越南顯然也不具備充足的供應商基地、零部件與服務供應體系。
并非所有廠商都在越南設立工廠為目標,就目前的情況看,很多廠商商品直接跨過生產環(huán)節(jié),以成品轉移到越南,重新打包貼上“越南產品”的標簽出口。白宮何嘗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一旦證據(jù)確鑿,越南多項出口商品也難以避免被加征高額關稅的命運。
(越南交通運輸 來源:Vietnam lasts news)
東盟國家相互協(xié)作分工,其整體競爭力值得中國重視。但中國有其他國家無法匹敵的優(yōu)勢,中國產業(yè)鏈完整;中國也有足夠大的市場,這對很多外資都充滿吸引力;此外,中國的產業(yè)集聚效應明顯,產業(yè)配套齊全生產效率較高。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地位無法被取代。
戴爾是否能在兩年內順利脫鉤,還要打個問號,PC和電腦組裝本省就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利潤本就在3%-5%之間,盡管越南聲稱勞動力比中國低30%,但是企業(yè)發(fā)現(xiàn),由于基礎設施,產業(yè)配套等因素,越南地區(qū)絕大多數(shù)零件仍是中國進口,由越南組裝再出口。越南產產品居然比中國大陸成本還高10%。而且運費更高,產品上市周期更長。
當戴爾的供應商都移出中國,戴爾必然失去價格競爭力,如此也必然打擊戴爾在美國的市場份額,更不用說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失去價格競爭力的戴爾,在美國以外的市場會迅速萎縮。
三.華為、聯(lián)想等中國企業(yè)能否替代?
近些年,中國做為戴爾主要制造基地,為戴爾生產了大部分電腦,戴爾從中國獲得便宜的產能,同時也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銷量。但是戴爾在沒有明確受到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做出如此歧視本土供應鏈的決定,可以說戴爾吃著中國飯,卻砸起了中國碗。
所有我們也要做好準備戴爾這樣一個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終端企業(yè)帶頭去中國化,將難免不對全球供應鏈產生鏈鎖反應。在戴爾準備與中國脫鉤同時,中國也應該做好去戴爾化的準備。
(戴爾去中國化 來源:niche)
首先,戴爾這種主動去中國化的行帶有豐富的政治色彩,并非法律發(fā)法規(guī)要求而是完全主動主觀行為,而且就在2021年戴爾還宣稱在中國,為中國,與中國一起發(fā)展。
其次,全球貿易與全球化是有通行的主流國際準則。一家國際企業(yè)主動歧視本土芯片,主動歧視本土供應鏈。如果這種行為發(fā)生在歐洲、美國任何一個西方市場會遭受什么樣的處罰?
2022年11月,聯(lián)想表示PC市場份額穩(wěn)定,銷售額市場份額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達42.3%,進一步擴大競爭優(yōu)勢。特別在高價值細分領域,聯(lián)想領先地位較為牢固,移動和臺式工作站市場份額連續(xù)多季度排名第一。
華為筆記本電腦卻逆勢增長,取得2022年第一季度零售市場銷量同比增長44%,環(huán)比增長47%的佳績。按照第二季度的數(shù)據(jù),華為在國內PC市場大增80.7%,排名國內第四名。而筆記本電腦方面,華為更是大增101%,成為了國內市場的第三名。占中國筆記本電腦市場份額為10%,離第二名的DELL,只有1%的差距,堪稱一步之遙。
在電腦、手機產業(yè)鏈供應鏈上,正如美國企業(yè)短期內離不開中國,華為、聯(lián)想等中國企業(yè)仍離不開美國軟件及硬件技術,供應鏈自主安全尚未充分建立。對中國企業(yè)來說,一大優(yōu)勢在于需求市場在中國。沒有需求買單,再先進的技術也難以為繼,要替代中國需求市場,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有機遇,但短期內恐怕還不行。
四.日本追隨美國推供應鏈孤立中國
1月5號西村康稔在華盛頓聲稱,中國近年采取的行動,例如暫停進口臺灣地區(qū)的鳳梨和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對全球經濟構成“明顯且現(xiàn)時的危險”。如此不顧黑白事實——澳大利亞是先行反華操作,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是執(zhí)意分裂。
西村康稔不顧事實,反而惡人先告狀,其實代表日本政治和經濟界的反華心態(tài)。他認為,有效應對“經濟脅迫”會是今年G7峰會的一個重要議題,或有必要采取“反制措施”。
(西村康稔與英國首相會面 來源:NHK)
早在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東京公布孤立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日本就不斷追隨美國腳步。IPEF一項重要任務是構建以美國主導的印太供應鏈體系。
IPEF四大支柱之一的供應鏈韌性合作,即“構建安全有韌性的供應鏈以便迅速應對緊急狀態(tài)”看似冠冕堂皇,本質是構建去中國化的亞太供應鏈體系的安全和韌性提升。
對一直不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卻又沒有更好替代方案的日本,美國印太經濟框架方案雖然并非良策,但日本還是急不可待地端起來。
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和亞洲第二大經濟體,既因曾遭美國芯片供應鏈扼殺而耿耿于懷,對中國科技發(fā)展更是羨慕嫉妒恨。但同時中日經貿關系相互融合深入,在政治和軍事上遏華,經濟上依華形勢下,日本在科技供應鏈遏制中國的心思,與美國保持一致。
可以預見,美日對華供應鏈脫鉤不只是電腦、手機,還包括汽車等支柱制造業(yè)領域。1月5號,日本提議將與東盟成員國共享供應鏈數(shù)據(jù),作為加強與該地區(qū)經濟聯(lián)系措施的一部分。
東盟是汽車和半導體行業(yè)的關鍵參與者,日本聲稱此舉旨在保證本國相關產業(yè)零部件采購供應鏈穩(wěn)定??磥砣毡緦⒚绹洗蟾绲恼惺揭徽胁焕珜W會了,先是偽裝受害者,再把零件供應鏈掌握在自己手中。
編輯:管一